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学概述论文范文

心理学概述论文范文

心理学概述论文

心理学概述论文范文第1篇

一般而言,西方心理学在研究中普遍存在重视个人成分忽视环境成分的现象,但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因此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具体到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更加注重个人和环境和匹配。随着社区研究的增多,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社区”定义。略去细节性差异,这些定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分别被称为功能主义观点和地域主义观点。前者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强调社区的功能性特征。后者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强调社区的地域性特征[6]。因此,不论从哪个定义上看,高校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有学者甚至还把“高校社区”作为一个概念下了定义:高校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7]。

2社区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

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健康一直就是社区心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而不同于此前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心理治疗流派个人化倾向和重视干预的是,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匹配,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和压力管理能力的提升,即更加重视预防。因为随着心理学发展人们意识到,生活事件和日常烦恼小事都会对个人造成压力,与其积少成多后费劲干预,不如提前预防让人们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很多研究也表明,预防工作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而在预防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社区心理学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和概念,非常值得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鉴,分别是:教育与信息传播、社会支持、以及运动健身。

2.1教育与信息传播作为提升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与信息传播在社区心理学中尤其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思考并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决定,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提升人们应对问题的技巧以及正常或异常人群面对生活的能力,另一种则是告知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及其预防和治疗的公众信息策略[8]。相应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多媒体、课程和小组讨论[8]。这两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类型都分别有很多研究都证实了有效性。第一种类型,有研究表明播放心理健康相关的视频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认知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9],国内也有研究显示,视频教学远超教师讲授,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而且教学效果评价显著优于传统教师讲授[9];第二种类型,有研究表明使用电视和广播等渠道,频繁而持久地宣传社区内的心理卫生资源,可以使更多人知道消息并主动寻求帮助[9]。研究表明,进行宣传活动时,同时运用多种渠道的效果要远好于形式单一的宣传模式[9]。

2.2社会支持与互助组社会支持并不是社区心理学独有的概念,它被定义为施助者为帮助受助者提升幸福感而产生的个体间能察觉到的资源交换。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社会支持中互助组这种形式的作用,社区心理学家们认为,个人并不需要加入一个由专家领导的、特别正式的小组才能获得帮助,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同事,哪怕是施助者是非专业人士,也很可能给困难中的人以支持。在互助组中,人们既是受助者,又是施助者,互相支持便能获得渡过难关的力量,并不需要其中一定要有专家。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从别人的关心中得到了温暖和爱;另一方面,人们从遇到相似困难的人们分享的经验中相互学习,在互助组中也习得了一些应对困难的技巧5。这就与我国高校应用较多的团体辅导(需要专业人士领导)有一些理念上的差别,从概念上来说更接近朋辈团体辅导,而朋辈团体辅导的有效性有不少研究可以佐证,如对寝室同学做朋辈辅导可以有效地改善寝室内部的人际关系。

2.3运动健身社区心理学家十分重视运动和锻炼健身,认为运动(尤其是团队运动)在竞争不是特别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塑造个性、增强同理心,对身心健康大有好处。研究表明,运动健身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带来的负作用[14]。热衷于运动的人普遍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幸福感以及更多的放松感。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指标有相应的改善作用,如体育舞蹈可以降低敌意、改善人际关系,而网球则能缓解强迫、恐怖症状。

3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3.1教育与信息传播形式需要更加多样化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课程。除此之外的心理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形式多为海报、传单等单一渠道的纸质打印品,而宣传工作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心理健康周或健康月集中展开,平时宣传的力度并不大。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国高校需要多采用多媒体、课程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育和信息传播形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基础上,尝试加入视频、广播、动画等多媒体渠道的宣传手段,配合以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小组讨论、社团活动等,而且不光要在某周某月大力宣传,在平时也要渗入到学校的各个角度,才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普及效果: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学生被吸引、被告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接受到知识的学生在多种信息渠道的刺激下加深印象,最终导致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深刻改变。

3.2互助组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有益补充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人手严重短缺,不论是学生们的障碍性需求还是发展性需求,从总体上来看,仅凭高校心理中心的专业老师,都是难以满足的。针对这一点,社区心理学给出了很好的启示,高校可以寝室、班级或社团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联系或在老师指导下,发展出各种各样、由一些遇到相似问题的同学组成的互助组,在障碍性问题方面,可以形成如单亲家庭互助组、留守儿童互助组、人际问题互助组等互助组;在发展性问题方面,可以组成恋爱互助组、考研互助组、留学互助组等。通过组员的相互支持,这些有特殊经历或特殊需求的学生有可能相互取暖、彼此支持、集思广益,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成长效果,同时大大降低了对专业心理老师的需求。对于解决学生多、专业心理老师少的矛盾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新思路。当然这些互助组的有效性,还有待更多尝试后用相应的本土化研究去证实。

3.3运动健身应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很多高校都具备充足的硬件设施和运动场地,但鼓励学生运动的意识却有待提高,多数仅靠检查或学分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和维持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失去了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在心理健康课程或者是心理社团活动中,都很少把运动健身作为一项主题活动开展起来,更不要说长期去坚持了。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坚持长期适合自己的运动或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的提升是大有帮助的,因此心理老师们可以尝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入贯穿整个学期的、持续性的运动小组活动。长此以往,以点带面,将对整个校园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

4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心理学概述论文范文第2篇

(一)系统的训练内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石:第一是积极情绪研究,如愉悦、满意、乐观、希望、感恩和宽恕等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内在体验。第二是积极特质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优势和美德,并且认为发挥积极特质是实现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第三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牢固的家庭、民主的社会、广泛的道德等,以及它们如何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在我国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从个体和群体层面,建构积极情绪训练、积极人格特质训练、积极人际关系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将整体上促进大学生幸福感的各个方面,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幸福技能,实现幸福人生。其中积极人格特质训练是核心内容,成为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际关系训练的基础;积极情绪体验是个体层面主观感受,积极关系获得是群体层面交往技能与幸福获得的保障条件。同时,在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体系内,积极心理学家们建构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如赛里格曼的幸福五元素学说、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艾利克斯的情绪ABC模式、希斯赞米特哈伊的“心流”学说、弗兰克尔的人生意义观等等,这都将是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训练的核心主题和重要方法来源。

(二)体系化训练方法与原则:理论、研究、应用大学生心理训练应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实验的证据及有效的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要坚持理论性、研究性和应用性原则。首先,大学生心理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受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心理训练过程中也有必要进行理论传授、阐释,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训练,而且清楚怎样配合和自我练习才能导致更好的效果。忽视理论的关照,心理训练就会流于表面,甚至导致游戏化和娱乐化。其次,积极心理学以事实为依据,经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得出结论,具有科学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训练也要坚持研究性原则,即一方面通过传达幸福科学增强训练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大规模的人群调查、对照组实验设计、跟踪调查等,力求掌握我国大学生心理训练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以更好地实现训练目标。最后,应用性原则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阐述与研究的结论解释上,而将它们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应用转化,转化成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各种训练方法的具体设计,使得理论、研究结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如先测试、再干预、再测试的训练过程,融理论、研究和应用为一体,既避免枯燥,又增强趣味。同时,不仅是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应用,整个训练环境也要嵌入积极观念,教授生活中便于应用的幸福心理技巧。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的思考

(一)幸福感觉提升,积极情绪体验训练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让我们感觉良好,即它不仅反映成功和健康,还能够产生成功和健康;积极情绪改变我们的思维,即拓展常规之外更广泛的思想和行为意识;积极情绪改变我们的未来,使我们能够发现和建构新的技能、新的关系、新的知识和新的生存方式。帮助大学生识别、唤醒、体验积极情绪并成为习惯化技能,首先就要根据积极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分类,即有关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积极情绪三类,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保持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的连贯性,从而抵御消极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获得主观幸福感。面对过去的积极情绪有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平静等,如何获得这些情绪?积极心理学从改变认知、学会感恩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中,改变认知训练,就是要讲解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即所有过去的情绪都是由思维和解释启动的,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尤其是要帮助学生纠正教条的决定论,即过去不幸影响未来的错误观念;其次,进行感恩训练,就是要通过课堂感恩记录、感恩沉思、感恩分享,课后记感恩日记、“感恩拜访”等的练习有效改变大学生对过去事件的情绪体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面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等,如何引发这些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对未来的希望而实现。在心理训练过程中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获得习得性乐观,从训练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开始。首先,教授艾利克斯的情绪ABC模式,通过讲授理论及案例分析、完成句子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而不是事件本身决定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其次,教授反驳悲观的技巧。如采用完成句子、续写故事等方式传授自我对话和自动思维反驳技能。具体可采取当悲观想法出现时,先进行举证、再扩展解释来发现自己对事件的曲解,从而打破破坏性习惯思维等。最后,教授减少悲观想法的技能。如通过三步走的方法,分别试想最坏、最好和最可能的情形,然后针对最可能的情形制定一个应对计划并实施。以上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大学生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案例编排展开。面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包括“愉悦”和“满意”。积极心理学并不排斥合理的培养愉悦感以获得当下的幸福体验。当然,面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仅仅停留在愉悦感上是不够的,还要将其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即面对当下的“满意感”。如获得当下的愉悦感可以通过训练大学生的正念,让他们学会在心灵安静中全心与当下同在,承认、接纳和审视正在发生的不幸、消极情绪等,从而激发直面它们的信心、勇气和能力。而满意感的获得,则需要大学生必须付出努力和意志力,因为它来自于自身优势和美德的展现。帮助大学生识别、展现和发挥自身的美德和优势的所有途径都有助于他们获得满意体验而感到幸福,如让他们去帮助别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发挥潜能进行作品创造等等。

(二)幸福品质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训练关于优势和美德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身体中都有着基于进化需要而遗传自远古的优势有待展现,每个个体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这些优势,不仅能获得当下的积极情绪体验即满意感,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缓冲和对抗自身缺点、疾病、挫折和不幸等等。因此,训练大学生如何识别、展示、运用他们自身的美德和优势,成为积极人格特质训练的核心,也势必会促进其良好人格发展,最终实现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学研究了整个世界横跨3000年历史及不同文化,归纳出人类普遍存在的六种美德,为了建构和测量及实现这些美德,将它们细化后提出24项性格优势,而培养这24种性格优势则是实现六种美德的途径。为了测量这六大美德和相应的24种性格优势,Park等人编制了“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现已被数百万人广泛使用,而我国的研究者段文杰等对这一问卷进行了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除美德结构划分不合理外,VIS-IS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性格优势的工具。[5]研究表明性格优点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且性格优点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的正相关。[6]因此,识别我国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突出性格优势,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解决大学生群体现存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第一步,就是要运用“优势行动价值问卷”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性格优势进行评估和识别,为展示和应用性格优势训练打好基础;第二步,就要在训练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进行优势性格展示,可以采用小组优势讨论的方式,一起分享自身有哪些优势,曾用哪些优势帮助过别人,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第三步,就需要帮助大学生更广范围应用这些性格优势,如设置高难度的团队任务,发挥团队优势才能克服的挑战,任务完成前小组讨论团队优势,任务完成后每个人写下“挑战中的优势”故事,并进行集体分享等。同时要开发“性格优势运用”的家庭作业方案,在社会生活真实环境下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心理学概述论文范文第3篇

1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知识结构相对系统,专业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强,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但积极性较难调动,配合意识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积极的、快乐的情绪状态;二是既不快乐,也不沮丧的中性的情绪状态;三是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经常人们经常变现出来的的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进取心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赖以生存,不断突破自己的驱动力。

2提升教师的积极情感

积极心理学能够发挥积极的心理能量,人们运用其自身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来调整心理状态,并改变其悲观的人生态度。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满足感与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正视各种压力,以此转化为动力,享受外语教学的乐趣。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极”变为“积极”;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全面展现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宽容心。

3构建积极和谐的研究生外语课堂

课堂环境是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学生学习和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同时,它也是一个组织系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影响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外语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同时又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

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和形式更加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视。怎样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这个空间,促进学生身心积极的发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语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改变传统的外语教育关注理念。以往的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缺点,过分强调弥补弱势,会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点,抑制学生天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能,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培养并形成积极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独特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最优发展。第二,重视师生的情感需求。师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爱心、自信心、灵活性、趣味性等。在课堂上,教师需改变传统课堂上的主宰者、决策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学生,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形成其安全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这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更利于课堂环境中学生积极力量的调动、激发。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的付出,体谅老师的辛苦,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收获满足感,以更好的发挥积极力量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之间,也要不断增加积极的体验,多参加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增进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充满自主性、安全感、归属感的积极、和谐的课堂会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第三,重视师生的双向活动,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科知识专长,丰富内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尽可能赋予无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内容,介绍研究方法与思路,或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参与性与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4小结

心理学概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理心理学;教学改革;地方高校

1引言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行为以及神经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科学,目前学科发展呈现出融合交叉的趋势,与生物心理学、行为神经科学、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联[1]。生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的必修课程。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十类核心知识领域之一。生理心理学课程十分重要,而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地方高校由于自身资源有限,师资配备、生源质量、实验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本文试分析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提升教学层次与水平。

2目前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生理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必修课,但部分高校院系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相较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课程明显不够。课程开设规划不合理,在课程开设安排上,有的开课学期滞后,在本科的高年级才开设该课程,甚至在大四学期开设,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因为考研、就业等因素分心,导致对课程的投入程度不够。有的在低年级开设神经科学导论、人体解剖生理等课程后,没有及时开展生理心理学,导致学生学习不够连贯。在课时安排上,存在重理论课程、轻实验课程的倾向,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课时安排不足。在理论课程中,由于生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融合性、前沿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多而难懂,现有的课时满足不了要求。而有的学生因为心理学考研统考中没有生理心理学的科目,对生理心理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及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重点课程。有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了神经科学导论、人体解剖生理课程后,不需要再学习生理心理学,学习兴趣低。

2.2实验课程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地方高校生理心理学教学的实验环节普遍薄弱[2]。现代生理心理学显示出融合交叉的学科趋势,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心理学起步较晚,心理学专业实验室的实验仪器仅能满足一般的基础心理的教学演示实验[3],而现有的基础实验和实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的需求。有些高校虽然购置了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ERP)设备,但先进的实验仪器,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功能核磁共振技术(fMRI)、经颅磁刺激(TMS)、脑磁图(MEG)等设备,因为价格昂贵,地方高校很少购置。生理心理学实验也需要动物进行实验,但地方高校极少建有动物实验室。实验基础条件不足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指导师资、实验课程教材上也存在薄弱环节,亟须改进[3]。

2.3课程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2000年之前,国内高校心理学专业生理心理学学科发展缓慢[2]。近20年来,虽然生理心理学学科有了极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部分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实验经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条件明显不足,生理心理学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地方高校任教,优秀人才引进不来成为难题。地方高校只能挖掘自身资源,培养已有的专任教师。由于课程难度大,很多教师不愿意担任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任务;部分生理心理学任课教师半路出家,缺乏专业训练基础,加之培训受限,对生理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掌握、理解程度存在偏差,导致任课教师的素质与课程的要求存在偏差。

2.4学生存在畏难心理

生理心理学学科由于融合交叉的特点,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特别是神经生理机制内容抽象,加上心理学本科生多为文科生,生物基础薄弱,许多学生反映生理心理学课程难度大,枯燥难懂,需要掌握的知识多,而且课程内容不够形象直观,特别是脑结构、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等内容,枯燥、难懂、难记,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4]。学生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加之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师的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多、讨论少,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对生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5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现有的课程评价方式多为期末闭卷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理心理学基础知识、技术以及理论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查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背记、考后全部忘记,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评价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查;在学期结束时考查,学生无法根据考核结果反馈改进学习,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而对于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的考查,有的限于实验条件,无法进行考核;有的仅限于对实验报告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验设备、实验技术的掌握及操作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3对策及措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课程吸引力,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很关键。随着生理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生理心理学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有版本较新的教材主要有李新旺编著的《生理心理学》(2018)、刘昌编著的《生理心理学》(2012)、沈政编著的《生理心理学》(2014)、蔡厚德编著的《生物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2010)、隋南编著的《生理心理学》(2018)、苏彦捷编著的《生物心理学》(2018)等。以及卡拉特编著、苏彦捷等译的《生物心理学》(2011),卡尔森编著、苏彦捷等译的《生理心理学》(2016)以及比奈尔编著、杨莉等译的《生物心理学》(2017)等教材。一本教材贯穿课程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理心理学课程的要求,需要根据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材编写体系,可按照生理心理学概述、研究技术及方法、脑解剖基础以及感知觉、注意、运动、学习与记忆、情绪、语言与思维、睡眠与觉醒、本能行为、人格等神经生理机制来组织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既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也要兼顾知识的前沿性[4]。

3.2改进教学方法

生理心理学课程难度大,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任课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授课能力的提升是前提,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地引入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方法,挖掘内部教师潜力,利用外出访学、联合培养、短期培训、在岗自学等方式,大力提升教师素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形象性,精心制作PPT课件,将复杂的脑机制运用图像或视频的方式直观呈现,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纪录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采用案例引入-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相关障碍的生理基础等模式组织教学内容[4],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3.3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生理心理学课程存在畏难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采用案例式教学,将生理心理学知识与历史、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结合起来,生动有趣、贴近实际生活的知识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与记忆”章节,以失忆症患者H.M.的案例引入,从其生平、脑损伤手术、后续研究进展等方面介绍,学生对记忆的生理机制掌握程度普遍较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理心理学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分享,学生查阅最新文献,自主探索相关研究主题的最新进展,拟写进展综述论文,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4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不仅应包括期末闭卷考试部分的成绩,还应包括小组讨论、主题报告、平时测验、课堂表现等过程内容,平时过程内容与闭卷考试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将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对背记内容的考核,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题目,考查学生运用生理心理学知识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部分的考核要将实验设备操作、实验设计、研究报告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3.5努力弥补实验课程的不足

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加大对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与仪器,加快推进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以及专业实验人员的培训工作,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同时,地方高校需要加强资源整合,与生物、医学等院校专业以及地方医院加强沟通联系,采用借仪器、借助研究室科研仪器和观摩、看录像等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实验课教学[2]。另外,需要加强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教材建设,地方院校需加强联合,协同完善生理心理学实验指导手册,开发校本教材,努力解决当前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教材短缺的问题。

3.6扩展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手机、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给生理心理学课程资源的扩展带来可能。可以借助TED、国内外名校公开课等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聆听名师授课,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利用生理心理学相关微信公众号、专业论坛等相关学习资源,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扩展知识的获取途径。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制作理论与实验课程的网络课堂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开展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量.生理心理学:一门探索心理活动、行为活动以及神经活动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S1):22-30.

[2]李新旺.努力加强生理心理学学科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26-28.

[3]彭淑娜,王金道.借助微课提高生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21(3):72-74.